重塑鼾症治疗的里程碑
1981年7月的一个夜晚,澳大利亚皇家阿尔弗雷德医院内,沙利文医生为一位43岁的建筑工人尝试了鼾症非手术治疗。
这名患者体重大约200斤,每当入睡后,由于缺氧常常昏迷,这种情况困扰了他和家人多年。建筑工人和沙利文医生都没想到,这次探索的一小步,竟然会成为鼾症治疗史上的一大步。
经过大量实验,他终于找到了打鼾的根本原因——上气道塌陷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成了摆在沙利文面前的难题。
他们曾尝试使用手术支架固定口咽部,但由于该部位神经极其敏感,患者往往会出现呕吐反应,最终失败。
接着,他们尝试让病人通过体位固定设备趴着睡觉,但由于胸腹压迫,患者难以呼吸,也无法坚持一整晚,这一尝试同样未能成功。
沙利文随即在团队内部进行试验,还在实验狗身上进行了测试,结果大获成功!整个团队为之振奋。
在这位建筑工人身上,沙利文首次使用了这种新技术——正压空气通过面罩输送,成功支撑了他塌陷的气道。
令人惊讶的是,治疗后的建筑工人表示:“我好久没有睡得这么解乏了!”这项创新的治疗方法,只使用了非常低的压力,却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。
沙利文也成功地在其他四位患者身上进行了测试,并最终将详细数据发表在《柳叶刀》杂志上。
即使现在的呼吸机技术经过十几代的迭代更新。新用户刚开始戴上呼吸机时都会感到异物感或压迫感。
当时建筑工人的体验感觉很不好,但瑕不掩瑜,在不用动手术的情况下,把鼾症的问题完好解决。
回想这一切,沙利文教授的成功背后有着深深的命运安排:父亲的熏陶、母亲的病故、自己在医学的坚守,以及团队的通力协作,还有那些勇敢的患者,都是这一伟大突破的组成部分。
这一切,或许早已注定。正如沙利文教授所说,医学的进步来自于对患者的关爱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。
评论 (0)